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细鱼儿 2025-02-05 实时报 14 次浏览 0个评论

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作者|刘远举

财经专栏作家

多家智库研究员

美国总统换届完成权力移交,全球再次迎来 " 特朗普时代 "。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多次表示要对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关税。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中国该如何应对呢?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 21 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2025 年年会上致辞,他的一番表述可以看作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度和立场。

丁薛祥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更高水准迈进,从对外贸易看," 我们不追求贸易顺差,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的关税总水准已经降到 7.3%,处于全球较低水准,给予所有与中国建交的最低度开发国家 100% 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其实,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策略就是扩大开放。

01

对方加关税,我们反而可以降关税

首先,中美贸易顺差很大,产业链依赖很深。如果中国同样施以报复性关税,减少进口,也会推动通胀。这个逻辑对美国和中国是一样的。而且中国可以对美国加关税的商品远小于美国可以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商品中有很多是无法取代的。

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中国的很多原材料优势,本质是成本优势,但不是全球唯一储量优势,长期来说,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价格上涨,全球其他储藏地区,也会进入开采状态。

贸易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近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美国中国总商会芝加哥分会年会上呼吁,继续发挥中美经贸合作 " 压舱石 "" 稳定器 " 作用,为中美关系注入新动力、开辟新天地。美国有些人要搬掉这块石头,不等于中国也要跟随去搬掉这块石头。

任何时候,只要存续贸易交往,哪怕是单边的,都会阻止两国关系进一步下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只要中国手机有美国的芯片,那么,那些芯片厂商,就可能会帮助中国手机进入美国市场。

而且,有贸易,那么,为了增加利润,就会有投资建厂,有了投资建厂,就有技术转移。哪怕仅仅是贸易,各种产品与服务,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产业也是一个良性刺激。

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工业、服务业不发达的国家,外来竞争不会毁灭中国的产业,只会促进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得更好。

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虽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国际上显著抬头,但中国要更加的开放,政府多次强调,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在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在关税方面,中国主动降低商品关税,关税总水平降至 7.4%,低于 9.8% 的入世承诺,同时还给予 16 个最不发达国家 98% 的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近年来,中国再度扩大免签入境国家名单,2024 年 11 月 8 日将挪威、芬兰、韩国加入名单,11 月 30 日起日本、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国家也成为免签入境新伙伴。目前,我国入境免签国家已增加至 38 个,免签停留期限从 15 天延长至 30 天。

中国建立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已设立了 21 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扬帆起航。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从最初的 190 项缩减至如今的 27 项,压缩比例超过 85%。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由 10 个增长到 19 个。

要认识到近期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的合理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白,贸易战不是简单的 " 战 "。所谓贸易战,是对各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比喻,而不是真正的战争。

战争有战争的逻辑,贸易有贸易的逻辑。战争的逻辑是正义和非正义,是为了领土、正义、人民等非金钱性的价值,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有时候是宁愿自损一千,也要损敌八百。

而贸易的逻辑是收入、利润、产业发展等金钱性利益,为了利益最大化,可以谈判折中,它讲的是成本和收益,是性价比。只要我们能赚钱,有收益,哪怕自己赚 500,贸易伙伴赚了 800,它不是零和游戏,不是你死我活。

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打个比方,从讲面子的视角看,中国加入 WTO,似乎是给西方人打工,当年加入 WTO 的时候,很多人是这么理解的。但从经济、贸易的专业角度去理解,是讲里子,那么,就是 " 中国肯定能赚 "。实际上,入世后,中国人不但收入增加,国家也发展起来,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强盛。

02

关键政策要尊重专业和规律

现在是短视频和自媒体的时代,大多数人只懂比喻,比喻有可能压过专业。对于经济政策要发表意见,起码应该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就只有从比喻理解,比喻是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帮助人理解世界的办法,但比喻不能反过来成为专业政策的论据。

我曾在文章中多次说过," 语言即观念 ",描述本身就指向了问题的答案。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混淆,制造了问题,哲学绝大多数的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

在智能手机、短视频充分普及的当下,舆情,也即普罗大众的观点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时代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和趋势,还能对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甚至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越来越直接。

之前夏收之时,短视频上流行的是:有人收割未成熟的小麦,拿去做饲料,实在危害中国粮食安全。一时间广为流传,引发恐慌,随后相关部门发文禁止。其实,小麦青储是一个养殖业的传统的、常见的操作;小麦收购是市场化的,农民有权利自行处理。

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相关部门自然知道这两点,但迫于压力,仍然发文禁止。最后传导到河南农村基层禁止农民青储小麦,最后,倒霉的农民又到抖音上哭诉。

除了小麦青储、预制菜、防腐剂、快递上门等等,都出现了明显的舆论影响政策。舆论是公众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公众意志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自媒体选择这类热点话题时,为了流量,也可能会迎合老百姓的观念,放大误解,煽动他们的愤怒,愤怒是流量的法门,最终形成舆情。

当舆情在民间舆论场确立之后,正规的、传统的媒体,有时不得不向已流行的观点低头。当主流机构媒体让步后,就会对行业专家形成压力,他们也不敢 " 乱说话 ",最后层层递进,最终影响政策。

在众多专业中,经济显得非常特殊。一方面,它似乎很简单,无非是民众的吃喝拉撒住,无非是地里长粮食、工厂生产东西、市场出售商品;另一方面,它又非常复杂、M2、GDP、CPI、汇率、利息、菲利普斯曲线、基尼系数、乘数效应、比较优势等等。这些专业名词让一般人望而生畏,显示出整个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因此,在涉及国家内政外交的关键政策上,必须要体现出对科学治理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面对美国加关税,我们有更好的应对措施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