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忆|为国“深潜”一生,他的事业永不沉没

图忆|为国“深潜”一生,他的事业永不沉没

孤寂好友 2025-02-08 实时报 1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0年1月10日,年逾九旬的黄旭华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在此之前,少有人知晓他的名字。作为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他远离家乡,隐姓埋名,在深海中默默耕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正如2013年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时对他的颁奖词所言:“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2020年1月10日,北京,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表黄旭华在仪式上发言。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隐姓埋名三十载,铸就国之利器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小镇,排行老三。黄旭华父母都是医生,耳濡目染下,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从此开启了他的船舶设计生涯。

黄旭华在上海交大求学时的照片。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图

核潜艇是当时最先进的海军装备之一,美国、苏联等国家都先后拥有了核潜艇。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作为国家最高机密正式立项,黄旭华毅然投身到这项充满挑战的“死亡潜艇”工程中,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科研条件落后的双重困境,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零开始,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大量的数据计算和设计工作,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为确保国家机密不泄露,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默默奋战在核潜艇研制一线。母亲和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父亲和二哥去世他都没有回家,家人对此颇有怨言。后来,他的工作逐渐解密,母亲把兄弟姐妹召集在一起,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这一句话,让黄旭华热泪盈眶。总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两全,你是怎样理解的?他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56年4月29日,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新华社 发

上个世纪70年代,黄旭华与妻子和三个女儿的合影。他把毕生奉献给了祖国、事业和核潜艇,每年有10个月不在家,女儿称“爸爸的被子都是收起来的。”这是他非常难得的一张全家福照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速度之快,震惊世界。黄旭华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此后,他又参与了中国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为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3月4日,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新华社 发

1988年4月21日,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 新华社 发

亲自下潜,树立世界典范

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写下了遗书。时年64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以总设计师的身份登艇,现场指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也见证了自己亲手设计的核潜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深潜试验的光辉一刻。他说:“作为总设计师,我要为这条艇负责到底,我必须下去”

1988年4月21日,核潜艇即将进行首次深潜试验,黄旭华(中)在核潜艇指挥船上工作,密切关注核潜艇的相关情况。

1988年4月30日,黄旭华(后排左一)同参与深潜试验的科研人员合影。 新华社发

1997年,黄旭华在办公室里抚摸着核潜艇。他说:“发展核潜艇事业,必须全国大力协同,需要一大批为之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 图

多才多艺,热爱生活

工作之余的黄旭华,有着丰富的“艺术细胞”,不仅会演奏乐器,还爱唱歌。自上世纪70年代他们从北方荒岛迁至武汉后,黄旭华的家就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他用一身的才艺,博得夫人和女儿们的笑颜。在他家里,时不时的,就会传来一阵自发的合唱。热爱唱歌的他,还包揽了所里每年的文艺晚会最后全体职工合唱《歌唱祖国》总指挥的角色,从82岁一直当到了87岁。

2014年5月28日,黄旭华夫人李世英(右)在为他整理着装(摄)。新华社记者 熊金超 摄

2008年10月19日,黄旭华院士指挥所里文艺晚会的大合唱《歌唱祖国》。

老骥伏枥,奉献不止

即使退休之后,黄旭华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一线,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并捐献奖金设立基金,激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他走进大中小学,为孩子们作报告、作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后继者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2018年10月15日,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旭华院士结合自身,介绍开展核潜艇研制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视觉中国 图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建校120周年。校友代表黄旭华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各种宣讲的照片和视频资料中,他始终精神抖擞、面带微笑。即使需要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他也挺直脊背、目光炯炯。2023年10月22日,黄旭华还与多位校友院士寄语传说中的“交大1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他说:“要有信仰、有理想,还要有本领。科研发展永无止境,在创新道路上要永不知足。”

2024年9月2日,武汉,武昌区中山路小学黄旭华院士科技教育中心迎来了“开学第一课”(第五季)——《我眼中的科学到工程之路》。视觉中国 图

2014年1月18日,北京,黄旭华在中央电视台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录制现场。视觉中国 图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一张珍贵的合影定格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设计师赵仁恺、彭士禄、黄旭华、黄纬禄的身影。如今,随着黄旭华院士的离世,四位大师都已远去,但他们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后来者的道路。

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设计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本文图文综合 新华社 解放军报 长江网-长江日报 解放日报 中核集团 中国船舶集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图忆|为国“深潜”一生,他的事业永不沉没》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